沧海一声笑,大侠挥手去——缅怀男神金庸
2018-11-01 08:28:40
  • 0
  • 0
  • 1
  • 0


莲悟人生/文


前天晚上,在参加一个读书会,主题是《救命饮食》,突闻金庸大侠离世的消息,心里顿时戚戚然,突然发现,一个时代离我们远去了........


回到家中,书柜里一排全是老爷子的书,我拿下来铺在地上,点了一盏白蜡烛,给老爷子念了《往生咒》,整个晚上,我都放着“南无阿弥陀佛”的佛号,祈愿阿弥陀佛能接引老爷子去往西方极乐世界!


近代,能称为“大师”的真还不多!金庸老爷子是也!


大师,为何称大?


大,由“一”和“人”组合而成。而“一”即是天衍五十,遁去的“一”。大的本字含义,即人的心中道的特性,亦大道在人心的体现。古人造字时,法天,法地,法自然,所以字的本意一般和道有直接关系。







一读金庸深似海,从此江湖是梦乡,

大侠一去不复返,徒留传奇在人间。


这么多年来,金庸的武侠故事,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金庸老爷子是一代人心中的男神!他笔下的江湖,是我们心中的江湖!


我小时候喜欢他是因为他的快意恩仇,江湖侠义! 喜欢他所创造的带着浓浓的中国古代文人侠士风格的江湖,书里面的很多主角都曾经是多少男生女生的梦中情人啊!哪个班级里没有这些“杨过“、”“郭靖”、”黄蓉”、“韦小宝”、"风清扬绰“、”灭绝师太”这些绰号?


 我们年轻时候对中国道教的很多似是而非的理解都来自于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甚至对很多地理的了解都来自于他的武侠小说。


 我们发现,兵、武、医、历史、地理、文学,似乎没有他不通透的! 


  我长大了越来越爱他,是因为他对中国儒释道文化的高度理解,特别是他中晚 年之后对佛学、对佛教的深入理解!    


金庸小说中蕴涵着儒、道、释、墨等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其中尤以佛学为盛。


金庸小说里的佛学:


1《倚天屠龙记》中的九阳神功,夹于《楞严经》之中。而《楞严经》则是佛教中极其重要的一部经典。宣化上人曾说:若是明白楞严经,就是明白佛的顶。


2张无忌为了解救义父谢逊,苦战少林三僧,而谢逊则在石窟中念诵《金刚经》,劝张无忌莫生分别心。


3《笑傲江湖》中,仪琳为求令狐冲早脱苦海,念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尽显慈悲。


4《天龙八部》,本为佛教术语。八部包括: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乾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睺罗伽。




“我的学佛心路”——査良镛自述


我皈依佛教,并非由于接受了哪一位佛教高僧或居士的教导,纯粹是一种神秘经验,是非常痛苦和艰难的过程。


1976年10月,我十九岁的长子传侠,突然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自杀丧命,这对我真如晴天霹雷,我伤心得几乎自己也想跟着自杀。当时有一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要自杀?为什么忽然厌弃了生命?”我想到阴世去和传侠会面,要他向我解释这个疑问。


此后一年中,我阅读了无数书籍,探究“生与死”的奥秘,详详细细地研究了一本英国出版的《对死亡的关怀》。其中,有汤恩比博士一篇讨论死亡的长文,有不少精湛的见解,但不能解答我心中对“人之生死”的大疑问。


这个疑问,当然只有到宗教中去求解答。我在高中时期曾从头至尾精读过基督教的新旧约全书,这时回忆书中要义,反复思考,肯定基督教的教义不合我的想法。



后来,我忽然领悟到(或者说是衷心希望)“亡灵不灭”的情况,于是,去佛教书籍中寻求答案。


中国的佛经卷帙浩繁,有数万卷之多,只读了几本简单的入门书,就觉得不符合我对真实世界的认识;但还是勉强读下去。


后来,读到《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几个月之中废寝忘食、苦苦研读,潜心思索,突然之间有了会心:“真理是在这里了!一定是这样!”



不过,中文佛经太过艰深,在古文的翻译中,有时,一两个字有完全歧异的含义,实在无法了解。


于是,我向伦敦的巴利文学会订购了全套《原始佛经》的英文译本。所谓“原始佛经”,是指佛学研究者认为是最早期、最接近释迦牟尼所说佛法的纪录,因为是从印度南部、锡兰一带传出去的,所以也称为“南传佛经”。大乘佛学者和大乘宗派,则称之为“小乘”佛经。


我经过长期的思索、查考、质疑、继续研学等等过程之后,终于诚心诚意、全心全意地接受。佛法解决了我心中的大疑问,我内心充满喜悦,欢喜不尽——原来如此,终于明白了!从痛苦到欢喜,大约是一年半时光。

随后,再研读各种大乘佛经,例如《维摩诘经》、《楞严经》、《般若经》等等,疑问又产生了。这些佛经的内容,与“南传佛经”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神奇、不可思议的叙述,我很难接受和信服。


直至读到《妙法莲华经》,经过长期思考之后,终于了悟——原来,大乘经典主要都是“妙法”,用巧妙的方法来宣扬佛法,解释佛法,使得智力较低、悟性较差的人能够了解与接受。


《法华经》中,佛陀用火宅、牛车、大雨等等多种浅近的比喻来向世人解释佛法,为了令人相信,甚至说些“方便妄语”也无不可,目的都是在弘扬佛法。


我也是了解了“妙法”两字之旨,才对大乘经充满的神奇不起反感。这个从“大痛苦”到“大欢喜”的过程,大概是两年。


对于我,虽然从小就听祖母诵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金刚经》和《妙法莲华经》,但要到整整六十年之后,才通过痛苦的探索和追寻,进入了佛法的境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我心灵上最接近“般若宗”。


当问及金庸为什么如此喜欢对佛的研究时,金庸解释说:“研读这些佛经之后,我觉得看待许多事情都变得清朗,连死都不怕了,不再计较名利得失,心里坦荡荡的,无所挂碍。”


也许正因如此,他才能践行他所说的“大闹一场”,继而“悄然离去”。 

也正因此,金庸的武侠小说能具有如此的思想深度与哲学内涵。


 可以说,儿子的自杀,是开启金庸学习佛法的一个契机。

1976年10月,金庸长子查传侠在美国自缢身亡,年仅19岁。


査传侠被认为是金庸4位子女中最聪慧的孩子,4岁能背全本《三字经》,6岁能背诵《增广贤文》。金庸在《侠客行》中用大量笔墨书写石清闵柔对石破天的怜爱呵护,这也被认为是他对査传侠舐犊情深的写照。


但是査传侠少年时便有出世思想,十一二岁时就写过一篇文章,说人生很苦,没什么意思。当时,金庸以为这是孩子深刻早慧。没想到的是,査传侠在纽约读大一时,因与女友吵架,一时冲动便放弃生命。


接到儿子逝世消息那天,金庸还要在报馆写社评。“一面写就一面流泪,一直都很伤心,但还是要写。”

次年,他在修订版的《倚天屠龙记》里补上后记,丧子之痛所得尽现——

张三丰见到张翠山自刎时的悲痛,谢逊听到张无忌死讯时的伤心,书中写得太肤浅了,真实人生中不是这样的,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明白。


其实,我对佛教的认识也经历过类似金庸先生的困惑,虽然从小就听奶奶每日吃素年念佛,我根本听不懂,也总不理解中国佛教中的盛行的求佛菩萨保佑,更看不懂中国佛教的经书,有时候去寺院听师父们讲经,还要装得不懂装懂。


后来,直到遇见慈济会,真正走入慈济,经过在慈济会做了几年志工,亲身践行证严上人传承发扬的佛陀的正念教法,真正明白金庸先生理解到的中国佛教传播的“妙法”,顿时对“求佛菩萨保佑”有了一种新的理解: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清静心就是佛菩萨,我们要不放逸(精进)地训练使清静的心越来越多地显露出来,看护看好我们自己的身心。


精进地多多实践佛陀四圣谛八正道的根本教法,让清静的心更多地显露出来,去灭除贪嗔痴烦恼所造的种种苦,这就是金庸先生给我们传递的实修之路!



沧海一笑解者谁

金庸老爷子,大师,一路走好,我的男神!

阿弥陀佛一定在接引您!祝福您往生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

莽莽人间争何为

沧海一笑解者谁

莽莽人间争何豪杰千古尘与土

风明月淡云豪杰千古尘与土


                             文| 天山雪莲


                             红尘中的     修行者

                        坤觉淑院      联合创始人

                 " 简生活.曼生活"  倡导者&实践者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