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滋养着半个影视圈,对华人世界贡献巨大,连马云都是他的忠粉!
2018-03-10 17:59:34
  • 0
  • 0
  • 1
  • 0

本文发于香港电影公众号(hkmovie)。

放眼整个华人世界,他用笔圈粉无数,大概没有哪个作家能有如此丰富众多的读者:有位高权重者,如邓小平、蒋经国;有学问深厚者,如陈平原、钱理群、严家炎;有巨富大贾者,如马云。

至于芸芸无名的读者,更是不可胜数。

当年夸赞柳三变说“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今日可以说凡有华人的地方,必定有他的小说。就是没有华人的地方,也有他的小说,英文、日文版本早已在异域登堂入室,即便那些异国读者未必读得懂,起码他们会知道一个名字

——金庸。

到今年3月10日,金庸先生就94岁了,进入鲐背之年,他鲜少露面,偶尔和子孙一起亮相,也看得出龙钟老态,苍老面容上的一点笑容或者调皮都能让金迷们兴奋不已,老爷子还活得很硬朗。

即便封笔近50年,金庸小说仍存魅力,也许新生代的读者未必如之前的读者那样狂热痴情,起码还在人们的精神世界占有地方,还是影视作品的超级IP。也许,这证明着从处女作《书剑恩仇录》诞生之时起,至今已经过去60多年,但谁能拒绝金庸呢?

从1948年去到香港,一待就是70年,在弹丸之地以文谋生,在剧本、小说、政论不同文体间互博和反哺,奠定了文坛的宗师地位,也在政界、商界大显身手,其小说满足了读者的浪漫梦幻,其经历满足了他人的现实梦幻,金庸和查良镛都成了充满梦幻的名字。如果我说,论起讲故事,他是对华人世界的贡献最大的人,应该没人会反对吧。

借着老先生的生日,让我们重温金庸小说,说说他的小说为啥这么好看?

其实没想当个小说家

金庸写小说,纯属以外。1950年代,梁羽生写出《龙虎斗京华》,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之作,《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很看好金庸,就让金庸也写写试试,金庸就从自己家乡浙江海宁的民间传说“乾隆身世”写起,《书剑恩仇录》应运而生。

此后到写完《鹿鼎记》封笔,先后有将近20年的武侠创作时期,期间金庸创办了自己的报纸,左手写政论,右手写小说,一步步成为传媒大亨。

其实金庸原来是想成为外交官,但是被乔冠华婉拒,梦想破碎。他进入职场一直和报纸打交道,从记者当起,到成为主笔,再到媒体创办人,和报纸的缘分相当深。

他的武侠小说正是报纸的销量保障,否则只做政论无法壮大。所以有十多年的时间投入小说创作,为报纸的存续壮大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能够成为邓小平、胡耀邦、蒋经国等人的座上宾,主要原因不是因为小说写的好,而是因为他的政论做的好,金庸在政界和商界的号召力足以和这些人平起平坐。

而这也是金庸的追求,他有着参与政治经世致用的抱负,对政治既敏感也有抱负,不是一个小说家之名号就能圈住的。也因此,金庸写小说,从来不是单纯地营造武侠世界,而是将个人的政治抱负、现实观察都融入其中,小说之格局就很大、内涵就很深。可以从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人性的等各种角度来解读和阐发,如同鲁迅说读《红楼梦》一样,不同的人读出的东西就会不同,道学家会看到淫,美食家会看到菜谱,文学家会看到文采……

所以六神磊磊的公众号才可以不停更,如果金庸小说那么容易就解读完了,还哪来那么多十万加的文章。因此刘国重等“金学家”才能一篇接一篇地写研究文章,然后一本一本地出书。当然还包括北大教授严家炎、孔庆东等人的专著和钱理群、陈平原等人的研究文章。就连不久前去世的红学家冯其庸先生都要学脂砚斋给金庸小说做评点。

可见金庸小说的魅力所在,但如果只看到金庸的名字,而忽略了查良镛本尊的作为,就误解了金庸。金庸不像古龙,就是一个作家,就是像大侠一样地生活。作为作家的金庸写出了十五天书,这些书既支撑起查良镛的传媒大厦的崛起,也映照着查良镛内心的抱负和情怀。所以在小说封笔之后,他逐渐进军政界,发挥政治影响力,尤其在香港回归事宜上,担任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政治体制小组负责人,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与查济民提出的“政制协调方案”(又称“双查方案”、主流方案)至今仍发挥着影响。

小说的好看不仅在于作者的为文,还在于他的为人为事,这样互补相生,才成就作者本人的大作为,也成就了作品的经典力。

当学问家不如当小说家

金庸爱读书,从他的小说里就能看出他读书很多,而且运用灵活。即便是在历史事件中虚构故事,他也十分爱惜真实的历史人物,不敢有稍许的扭曲,甚至还会亲自做传和考据进行剖析,比如《袁崇焕评传》《成吉思汗家族》,后来还因为怕读者误解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尹志平,而将小说中的人物改名甄志丙。

金庸是有当学问家的潜质,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了这样的倾向,这点在他晚年的行动中也可以窥见。

在逐渐淡出商界政界之后,金庸开始进入学界,担任职务、发表演讲或深造学习,足迹遍布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名校,涉及历史、文化等人文领域。年事已高,仍旧深耕学问,除了感佩其好学精神,其实也能见出他内心的学问追求。

只是无论是写作小说时,还是晚年求学时,金庸都没有成为纯粹研究学问的人,没有成为饶宗颐、南怀瑾,他的学问成就没有形成大部头的专著,而是都应用到了小说当中。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学问,金庸小说的魅力才与众不同。

古龙、倪匡、孙淡宁(笔名农妇)、金庸和蒋纬国在台湾石门水库宾馆留影

读金庸小说,也是受传统文化、古典文化的洗礼过程,单从人的名字和武功的名字都能和《道德经》《南华经》《易经》联系到一起。而主人公身上也凝聚着传统精神,比如郭靖是儒家大侠、杨过是道家大侠、胡斐是墨家大侠、萧峰是佛家大侠。可以说,金庸用故事和人物将传统文化融汇其中,缔造出哲学之美,看热闹有热闹,看学问有学问,让人难以拒绝。

世间少了一个大学问家,但多一位小说家,作为读者,还是觉得赚了。

还是当回小说家吧

金庸小说之经典还有个重要原因,其实是个刻意经典的过程。武侠小说家拿个人作品特别当回事的不多,即便爱惜声名,也不会有传世的大抱负。所以很多小说家写完就拉倒,根本不会想着修改。写时能够好卖,读者能给好评,交稿之后就算缘分已尽,更别提想在文学堂室内登入一番。

金庸是注重修改的,而且不是小改,是大改。连载版、三联版、新修版都是不同的,每次修改都是费心费力。说实话,即便金庸不改,照样可以卖个好价钱,尤其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何苦为难自己?但金庸就是要为难自己,而越到晚年越像是一个小说家了。

铁杆金迷都能数出来金庸小说的改动,比如连载版的《射雕英雄传》有秦南琴,到三联版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将之和穆念慈合并,而到新修版(广州出版社)时又增加了黄药师和梅超风的情愫;《天龙八部》连载时王语嫣还叫王玉燕,后来才改的名字,而到了新修版中,她又回到了慕容复的身边。

有些改动读者能接受,有些改动读者不买账,但挡不住老爷子一再修改的决心,甚至不惜毁掉读者心目中形成已久的人设。

大到故事枝叶,小到一字一句,老爷子都亲自操刀,15部小说共36卷,通读完需要多长时间,一个老人家还要字斟句酌地修改,就凭这股子绣花精神,就值得点赞。

别人都当武侠小说是雕虫小技,不少武侠小说家也默认了这种评定,即便写武侠小说赚取了极大的声名利润,但写完之后也就置之不理,没有为了经典化再做一点努力。

金庸与张纪中

而金庸小说之所以能被众多纯文学研究者接受,并且请到文学殿堂享受荣光,除了金庸先天的写作才华,更在于他后天的经典化努力。如果金庸小说在连载之后就放在一边,他的成就绝不会今天之高。这也告诫我们,才华和天赋固然重要,但努力同样重要,不付出时间和心血,就没有丰沛的收获。

武侠小说家繁若星河,为何只有金庸一人享尽王者荣耀,说是运气太侮辱金庸了,哪怕已经得到了别人梦想的功名利禄,老爷子还没有就此止步,已经是无名神僧的高度,还是自己当成虚竹一样。

再过六年就到百岁,老爷子当然无法像张三丰那样身轻如燕地打着一百岁的太极拳,但还是衷心希望老人家能够身体康健,让我们和他可以在这个世界的时间交集更长一点。

最后,祝滋养着我们的金庸先生,生日快乐!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